“北有王阳明,南有湛甘泉”,在明代中叶,从广东增城走出的湛若水(字元明,号甘泉)与王阳明共执学界牛耳,《明史》评价“时天下言学者,不归王守仁,则归湛若水”。
这样一位可与王阳明齐名的学者,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“低调”,不为众人所知。
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,文化自信更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。
《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环南昆山—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的意见》中提到,要“以文赋能提升区域整体形象”,挖掘湛若水历史文化名人资源被列入其中。
近日,历经两年打造的历史人文纪录片《一代真儒湛甘泉》定档上映,系统梳理湛甘泉传奇人生和心学思想,填补国内外该类影视作品空白,保护传承与发扬甘泉文化,让这一岭南心学大师重新回到公众视野。
这不仅是属于增城的文化成果,更属于广州、岭南,乃至全国。纪录片的上映,是成果,也是激励,激励更多研究活化成果的产出,挖掘更鲜活的优秀历史文化,以甘泉之泽,润及后世,育人育城。
北王南湛,知己与对手
君子之交,和而不同。北王南湛,二人在学术上是对手、是竞争者,在道义上是知己、是好友。
回溯历史,在弘治十八年(1505年)北京的夏天,34岁的王阳明在吏部讲学时,与40岁的翰林院庶吉士湛甘泉相遇,二人身份地位悬殊,却因“倡明圣学”的相同志向而互相欣赏,“一见定交”。湛甘泉在为王阳明撰写的《阳明先生墓志铭》中记录——初遇之后,王阳明向他人感叹,“守仁从宦三十年,未见此人。”而湛甘泉也有着同样的感慨,“若水泛观于四方,未见此人。”
身份地位的差别没有阻止两人一见如故,日后学术路径的分歧,也未曾影响他们终生的情谊。
王阳明始终引湛甘泉为知音,在题于湛甘泉故居的《书泉翁壁》诗中留下“落落千百载,人生几知音?”之句,湛甘泉也引王阳明为伴,其在王阳明病故后撰《奠王阳明先生》称“使吾怅怅而无侣,欲语而默默”。
从学术发展脉络来看,明代理学发展至中叶,心性之学盛行。王湛之学虽同属心学,却因方法论差异形成双峰并峙——
王阳明主张“致良知”,认为“心即理,良知本具”,“格”为正,“物”为念(正心),注重内在觉醒;湛甘泉认为“随处体认天理”,提出“心物合一,天理需外求内证”,“格”为至,“物”为天理(穷究物理)讲究实践验证,二者互补,奠定明代心学根基。
王、湛二者相争,反而形成了学术共生的局面。
对此,华南师范大学教授、广州市甘泉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明喜评价道,“恰如明代著名学者程文德指出,‘洋洋甘泉,溯流同源;崒崒阳明,一脉并尊’,湛甘泉与王阳明的并称,绝非简单的地域之分或偶然的学术巧合,实乃心学思想在碰撞中焕发蓬勃生机、于互补中臻于完整的深刻印证。在当时的明中叶学术思想界,湛甘泉和王阳明无愧于各标宗旨的两位心学巨擘。”
大兴书院,教育变格局
要读懂“南有湛甘泉”,不仅看学术成就,更要看教育成就。
在位于广州越秀的南粤先贤馆,56位先贤中,湛甘泉位于其间,其人物介绍将教育家与理学家的身份同列。
2016年,广州增城宁西街南香山山麓发掘出莲花书院遗址,400多年前,湛甘泉就在此处授课。这是他在全国范围内创办的40多所书院中的一座。
书院是湛甘泉讲学、进行学术活动的场所,在传播心学思想的同时,培养心学人才,使许多学者得到心学的洗礼,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明代书院和心学的蓬勃发展。
尽管与王阳明学术相争,但在人才培养上,二人却都共同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。《明儒学案》记载,湛、王弟子常跨学派求学,“然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王,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”,终成明代中叶心学繁盛的盛况。
大兴书院、鼓励交流,他的教育实践深刻改写了中国教育的地理格局。在他的推动下,明代广东书院数量跃居全国第三,仅次于江西、浙江,首开广东书院的勃兴局面。更重要的是,他将心学教育从精英圈层推向民间社会,使岭南从文化边缘区域转变为学术重镇,有力推动了岭南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。
绍继先圣,对教育的重视,在当代增城持续发酵。2024年,广州城市职业学院“甘泉书院”正式揭牌。这所现代教育机构以“甘泉”为名,意在接续甘泉先生书院教育的学脉,弘扬甘泉文化,纪念甘泉先生在文化传承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。同时又以润泽天地、滋养万物的“甘泉”意象,寄托书院启智润心、以文化人的美好愿景,将“随处体认天理”的理念融入现代职业教育。
成立一年来,甘泉书院已成功举办各类甘泉文化主题活动60余场,迅速成为面向高校、街道、社会组织的热门现场教学基地,累计接待超5000人次,其中包括来自32个国家的国际友人,有效促进了文化交流互鉴,让甘泉文化在活态传承中获得时代生命力。
大浪淘沙,甘泉润及当代
历史长河素来大浪淘沙,留下精华。无论为学、为师、为人,甘泉遗泽历经数百年而不竭。
当下,增城区委宣传部正在系统推进甘泉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,一方面推动成立了广州市甘泉文化研究会、广州中华文化学院甘泉(岭南)文化研究中心、甘泉书院(广东省甘泉文化传承与创新重点研究基地)等一批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平台,强化学术支撑;另一方面在传播载体上推陈出新,精心设计推出“菊坡甘泉文脉行”特色文旅线路,创新编排甘泉文化主题情景剧。
“ 时至今日,深感阳明学与甘泉学未能真正形成合力之道,作为文化建设,王湛文化形象的并建,有助于向全国乃至世界推广甘泉文化,有助于提升增城的文化影响力。”在广州市增城区湛甘泉文化促进会会长湛柱辉看来,增城是“王阳明梦思圣地,湛甘泉立学望乡”,“我们今天宣传湛若水,就是通过深入挖掘甘泉文化对于当今时代的启迪意义,使湛甘泉的不朽精神成为广府文化、增城文化的名片。”
用更鲜活的方式,讲述更生动的历史、呈现更立体的大师,增城更要立足本土资源,全力发掘传承优秀文化,在提升广大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修养的同时,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,提振人们的精气神,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文化力量,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岭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,带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“北有王阳明,南有湛甘泉”,两位大家的故事,是思想史的佳话,更是当下的启示——
于学术,和而不同,兼容并蓄共促繁荣之局;
于教育,力耕不辍,人才培养为国家民族发展所系;
于城市,文化赋能,历史底蕴为区域添腾飞之翼。
当荧幕上再现甘泉先生的身影,当甘泉书院开门迎接国际友人,“北有王阳明,南有湛甘泉”不仅是学术上的观点,更是文化自信的宣言——岭南心学这泓甘泉,正滋养着当代增城、当代广州、当代中国的精神土壤,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。
南方+记者 郑慧梓
外盘开户配资,股票正规配资,加杠杆最安全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